闽西客家这个习俗,是小朋友们过春节最期待
这么多年以来,对于春节的感观不断地在变化,从小时候的期待和迫不及待;到在外地读书的时候,就是回家过个年;再到现在工作了,就是和家人聚聚,如果工作什么的真的太忙的话,也可以考虑往后推,换个时间再回家过年。可以说对过年的那种期盼已经没有了,或许是因为丧失了小时候的那种童真和快乐吧。但是在记忆中小时候那种对过年的期待感还是很深刻的,尤其是我们那边的一个春节习俗,是我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见过的。 在很长时间里,我都以来说这个风俗是我们镇独有的,因为同县的其他地区的朋友也没有听说过这个风俗。但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隔壁县是有这种风俗的,只不过是名字不一样。后来依稀记得大伯他小时候,是到隔壁县城的宗祠去念书的,因为那时候我们镇还是归属于隔壁县城的,后来划到现在的县城管辖的,所以风俗与他们相通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这个风俗在我们镇是叫做或者,而在隔壁县城则是称之为是(荸荠也就是马蹄)。每年的大年三十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小朋友们就会带上父母为他们准备好的袋子,然后三两成群地到其他同宗族的人家里,一边撑开自己的袋子,一边叫着;“打糖子、打糖子”。在主人家将准备好的糖果或者饼干放入了小朋友的袋子当中的时候,孩子们就会送上几句新年祝福的话,然后哄笑得跑开,去下一家继续讨要糖果。 小的时候不曾想过,长大后倒是思考过好几次,这个风俗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和西方国家当中的万圣节有那么些许类似,真的是有什么关联吗?但是当初只是简单的做了下搜索,没有找到这个风俗由来,就放下了,而机缘巧合之下,又在别人的回忆当中发现了这个习俗,知道了这个习俗的由来。 客家人原来是从中原地区大迁移来到南方的,当然了,这个迁移并不是像现在搬家一样,将物品快递过来,坐着火车或者说以前的马车这样过来的。客家人当初更多的是为了躲避战乱而不断南迁,实际上也就是在逃命的,逃命的环境有多艰苦不用多说,可以说是为了乞活的流民罢了。 而面对福建地区这连绵不绝的山脉,客家的先民们可以说是绝望的,在口粮不足,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状况下,深入群山当中,只能说是听天由命了。但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只有继续前行,才有可能寻找到新的家园。 但是在行进的路上,很多人的口粮耗尽了,群山当中虽然说有大自然的物资,但是你能否获得生存下去的物资,那也是看运气了。很多人就让自己的孩子,带着口袋去找别家的成人讨要一份活命的口粮,希望别人能够施舍一些食物,让他们能够生存下去。按理说,大家的口粮也并非都是充足的,更何况是在还看不到未来的群山之中呢? 但是不知道是有大智慧的先人在协调还是环境的逼迫,让大家愿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挤出一点儿口粮,使更多的人能够生存下去。各家有余粮的,你一把米,我一把菜干,放入了孩子的口袋当中,让孩子们带回去,让这些个家庭避免了易子而食、饿殍遍野的人间惨剧。 而渐渐地这也就成为了一个习俗,由活下来的先民们传承了下去。每年大年三十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一些小饼干、糖果或者水果,等待小朋友上门来讨要。或许在很多外人看来,这个习俗不是很好,就像是在乞讨一样,容易让人瞧不起。 实际上我们从这个习俗的起源来看的话,这的确就是在乞讨。但是在那个年代里,只要能够活下去,乞讨可以说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事情。而到了现在这个年代,大家物资都不匮乏了,将这个传统继承下去,一个是为了让大家能够记住先民的不易,另一个的话,对于常年在外上班的人来说,这个习俗本身就能够让小朋友们简单的融入宗族,得到家里人的祝福。 到了正月初一的时候,我们还会将小朋友们都带到宗祠的门口。让小朋友们排成一条长列,各自撑着口袋。再让大人们流水线似得给小朋友们的口袋里塞入糖果。这个算是的后续环节吧,让孩子们在先祖的见证下,传承这个习俗,愿他们能够得到先民的庇佑。 添丁添财,豆子拿来,番薯薯片拿来,爱咁多赚咁多;过起新年,身体健康,脚踏四方,方方得利,东南西北,处处发财。 在隔壁县,打糖子的时候,一些小朋友还会咏唱一首客家版的《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起源于乞讨要饭)。这个在我们这边似乎已经遗失了,大概是小朋友们不敢开口,慢慢地就没有传承下来了吧。 参考资料:《打荸荠》涂明谦 图片:悠然布衣、互联网 文字:悠然布衣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tiliana.com/mtlzp/10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鸿运当头招财进宝盆栽花都有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