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去县城,路过十字街旁的一家饭店,门口摆了一个玻璃橱窗,蜜碗(马蹄酥)和酥饺整齐地摞在里面,那诱人的焦黄色,只需看一眼,就能感受到那份甜香。对一个孩子来说,绝对是永生难忘的记忆,因为这一场景虽说距今将近三十年,却在我脑海中毫不褪色。

[藏在记忆深处的正是这样一幅图片。图中左侧为酥饺,右侧为蜜碗(马蹄酥)。酥饺采用了和蜜碗(马蹄酥)一样的外皮,只是包了白糖、青红丝、花生、芝麻等材料做成的馅料。]

六七年前,在古城榆林的马路边偶然拍来两幅图片,非常接近记忆中的场景,借此机会正好抒发一下乡情。

[记得当时,佳县老乡特意摆正了身子让我拍了这张图片,还不忘叮嘱我好好宣传宣传。时隔六七年,总算让这两幅图片有了更多的观者。]

关于蜜碗(马蹄酥),在流行的诸多网络资料中,几乎源出同一版本,即与长孙皇后有关的一个故事:相传长孙皇后产后得了疑难重症,不论什么佳肴美味都吃不下去。一日,大臣魏征进宫探病,问了娘娘的饮食。太宗叹了一口气说:“皇后百样补品都不想吃,日渐消瘦,如何是好?”魏征奏道:“为臣听说葭县(即今天佳县)有一位张厨师善做民间小吃蜜碗,病人最喜食用,何不召来一试。”太宗闻奏,立即派人将张厨师传进宫中御膳房。第二天一早,张厨师亲自给娘娘送去烹制的美食。娘娘见盘中所盛之物不是常见的水陆八珍,而是一个金灿灿的小碗,就发生了兴趣。她端起盘子仔细看了一阵以后,轻轻咬了一口,只觉得又酥又软,美不可言。接着又一口一口地慢慢品尝,吃得一点儿不剩。从此,娘娘胃口渐开,每天除吃两个蜜碗外,还能吃一些别的东西。过了一个月,娘娘脸色渐渐红润,过了三个月,已经完全康复。太宗大喜,以黄金百两、彩缎百匹重赏了张厨师。从此蜜碗美名外传。

如若没有史籍印证,这个故事也仅仅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是蜜碗(马蹄酥)本身的甜美诱人却是任何风尘都无法湮没的。

至于蜜碗(马蹄酥)的制作方法,网络中也有一个非常粗糙的方子:每三斤白面,加十个鸡蛋和一斤蜂蜜,将面和匀,擀成半寸厚,切成手掌大的方块,捏成碗状,入油锅炸熟即成。我认为这个方子并不靠谱,按照此方根本做不出正宗的蜜碗(马蹄酥)。

记得上中学时,学校曾发过一本名为《可爱的佳县》的图书,里面介绍了很多佳县的风物,其中就有蜜碗(马蹄酥),而且有配料及制作方法。核心配料只有三种:小麦粉、熟猪油、白糖。制作的精细方法我有些模糊了,大概是这样,用温热的熟猪油将白糖融化,然后用以和面,具体比例记不清了,尝试着和得软硬适中即可,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不需添加其他任何东西(包括水),只这三种简单的配料足以。熟悉传统中式酥点的朋友一定能够明白,熟猪油在蜜碗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蜜碗酥香的口感。至于白糖,在《新唐书》中即记载了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长孙皇后所吃蜜碗(马蹄酥)是否用了白糖,谁也说不清楚,但是唐以后的蜜碗中用白糖做配料,没有毛病,只是那时白糖纯度可能不及今日罢了。

看看配料,大家也能明白,蜜碗(马蹄酥)是一种高油、高糖的食品,站在健康的角度,它的确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味蕾并不这么认为,当真正喜爱的人面对它时,什么“高油、高糖”这些字眼一定小的、模糊的无法看清,连同垂下的口水上都写满了“酥香、甜蜜”。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晚期能治愈吗
中医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tiliana.com/mtlzp/2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