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虹桥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年10月15日) “文化兼容、共同生活、个性发展”是虹桥小学培养莘莘学子的目标,自年,开展了一系列以“非遗”为抓手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亦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增进学生之间的文化认同和融合。本学年,虹桥小学五、六年级对江阴非遗饼文化展开了学习和研究,3月16日有幸请到了江阴非遗马蹄酥传承人谢浩军师傅带学生们近距离接触这一非遗项目,并通过这次实践体验触摸江阴的历史和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有力地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虹桥小学非遗饼文化实践体验在小主持清脆悦耳的声音中开始。 苏岱昌校长对活动促进虹小学子文化兼容充满了信心,对全校师生共同生活、个性发展也充满了期望。并把收录了江阴非遗项目的校本教材《文明的印记》赠送给马蹄酥非遗传承人谢浩军师傅和表示了感谢。 谢浩军师傅告诉同学们明末清初,江阴人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等带领下进行了江阴史上最惨烈的八十一天反清斗争,阎应元说:“大明有投降的将军,绝无投降的典史。” 最后全城仅余53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因此江阴人也印上了“民性刚”的标记。为纪念,点心店的师傅把饼做成了马蹄形,象征着清军的铁蹄,面上切9刀,形成18块,倒过来就是81。 谢浩军师傅又对马蹄酥的用料、制作工艺、流程给同学们做了介绍。“压、切、冲。”三步曲看似简单却包含着许多技巧。 同学们显然并不满足于听讲解和看操作。但传统手工制作马蹄酥看起来简单,制作却是要听清要求,根据步骤仔细操作的。为了获得亲自制作的机会,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全部通过了问答考核。 谢师傅带同学们从压皮开始,装馅、叠酥,再包裹起来,虽然还只是象一个包子,但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去闻一闻,只差一点就放嘴巴里去了。 在谢师傅团队手把手的指导下,同学们终于亲手做成了马蹄酥的模样。 热心家长端着烤盘把先做好的马蹄酥送进烤炉,不一会儿,香味弥漫了整个校园,还没完成的同学明显加快了节奏,大家都想品味成功的喜悦。 非遗文化非遗文化六年级的同学用另一种方式在展示自己对非遗饼文化的研究,他们在江阴饼文化展版前给一、二、三、四年级的同学介绍着自己研究获得的非遗知识。 而中低年级的同学在奖品马蹄酥的诱惑下,学习过江阴非遗饼文化知识后来到紫藤架下猜灯谜。有关非遗文化的一些知识不知不觉就在欢乐中得到了传递、传承。 同学们拿着饼文化节游玩卡,带着灯谜答案到六年级的哥哥、姐姐处盖上“虹小非遗”的印章,领取了奖品马蹄酥,心中的欢乐自然是止不住洋溢出来。 在缪晓红老师的组织下,五年级的同学在马蹄酥的香味中对实践体验也开始了分享,大家都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马蹄酥和江阴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活动接近尾声,六年级的同学把各班对马蹄酥的研究成果和大家作了分享。 五(1)班的周宇航、五(2)班的王勤、五(3)班的李伊晴说:我们家乡虽然没有马蹄酥、中山饼,但我们有“穿城大饼”、“仙居烧饼”、“永嘉麦饼”。它们同样也蕴含着我们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他们的分享中,同学们增进了互相的了解。 回到教室,品尝着亲手制作的马蹄酥,同学们显然还有很多感受和欢乐没有交流完。 时光会流逝,欢乐却借助影像成为永恒。同学们的感受和对非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却将会随着同学们的研究逐步深入越来越深刻。希望在虹桥小学的校园里融合他们的传统和文化,和谐地生活,自信、阳光,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供稿:王东 技术支持:上海纯蒂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tiliana.com/mtlfz/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