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干,号梅峰山人,福建福州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郑乃珖艺术研究会会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艺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福建省民盟书画学会常务副会长、文化部中国诗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委会委员、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研究员、福州市政协9、10、11届委员会委员、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州市海内外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福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福州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中国画坛著名的实力派画家。

作品形神兼备、韵味隽永,曾数十次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所主办的展览并屡获大奖。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菲律宾及港、台、粤、苏、鲁、皖、豫、甘诸地举办个展,享誉四方。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丛书·郑大干作品选》、《当代中国画名家·郑大干画集》、《中国画大家·郑大干画集》、《郑大干花鸟画集》、《郑大干画辑》、《白描花卉图谱·百花集》、《荣宝斋国画技法丛书·工笔花卉画范》,另有大量论文、绘作发表于数百种大型画集、学术期刊中。

作品陈列于北京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共中央统战部等庄严场所,为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及海内外众多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所珍藏。

郑大干:用心捧出那个时辰的最美相遇

认识郑大干先生已有好几年了。其名电闪雷鸣、掷地有声、无遮无挡恰是奔流。先生乃闽地书香名门之后,取名自有讲究。以祖训“孟庭德建铭永世乃大,书香声远祖荫泽绵长”为据,“大”乃辈分,“干”是主体,生命的枝干在于生命生生不息的飞翔,才能傲立于天地。大干”之“大为”,有生活空间之境,也有着精神空间之境。

这如同他最近发我的系列山水画作品,打动我的就是这空间境界。这系列山水画,都画有瀑布,那瀑布就是一道动态之帘,是一块激情之布,是一张航行之帆。或在山崖的绝壁陡坡,有勇敢的立体走势;或欲滴的丰沛相思,有滂沱的放射约定;或有季节的缺陷,有爱的垂帘;或有生活的坎思,有温馨的悬空眷恋。整幅作品都营构着他空间之境界,心灵之境。他无数次行走于滇、桂两地,眼随处,各种各样的瀑布,让他怦然心跳。他喜欢于瀑布顺势而来,那种力量积蓄后的纵身飞跃和冲锋陷阵;他喜欢于瀑布从天而降,那种真诚集结时的冰清玉洁和倾情而下。天地披幔,浪花礼歌,万马奔腾,天兵大将,追求完美的最后一跳,落成风景,也落在他心里。

每一次落笔时,隐约听到瀑布之声,仿佛山岳就在眼前。那种交织于内,让他不得不化之于外。画家郑大干先生以流盼的眼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山水之形形色色。他所看的不是一个透视的焦点,所采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立场,所画出来的是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可谓“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郑大干先生这些系列山水,我想他表现出了—个音乐的境界。我不知道他是否喜欢音乐,也不知道缘何,在他的这些山水作品里,似乎都能听到一曲曼妙的音乐之声。我想他是拿着音乐的心灵去领悟宇宙、领悟道。嵇康有名句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郑大干先生他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让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大玄”。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也有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郑大干先生也是如此。

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看自然的万象,看山水万象,他的这系列山水画作品里表现出了他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易经》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是音乐性的(不是科学的算学的建筑性的),他是内心灵源之意识流。它不是用几何、三角测算来的,而是由音乐舞蹈体验来的。中国古代的所渭“乐”是包括着舞的。所以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上说:“唐开元中,将军裴旻居丧,诣吴道子,请于东都天官寺画神鬼数壁,以资冥助。道子答日:、吾画笔久废,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以通幽冥!’旻于是脱去缓服,若常时装束,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惊栗。道子于是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出于此。

1

与吴道子同时的大书家张旭也因观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而书法大进。宋朝书家雷简夫因听着嘉陵江的涛声而引发写字的灵感。雷简夫说:“余偶昼卧,闻江涨瀑声。想其波涛翻翻,迅驮掀搐,高下避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矣!”

郑大干先生从小就善思、独立,他不到十岁就中流击水,横渡闽江。少年时就远游各地,或遍访名山、或泛舟西子湖畔、或徜徉于海滩、或朝圣于名胜古迹,不断体悟生活,感受自然。并穷之一生让这各种心律节奏化了的自然,形成了他的空间意识和空间表现。“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

他绝不是由几何、三角所构成的西洋透视学的空间,而是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阴阳明暗高下,起伏构成他山水节奏化的空间。正如董其昌说:“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疏林或高或下则有情,此画之诀也。”

有势有情的自然是有声的自然。中国古代哲人曾以音乐的十二律配合一年十二月节气的循环。《吕氏春秋.大乐》篇说:“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日。萌芽始震,凝寒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唐代诗人韦应物有诗云:“万物自生听,大空恒寂寥。”

唐诗人沈全期的《范山人画山水歌》云(见《佩文斋书画谱》):“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一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

这是赞美范山人所画的山水好像空中的乐奏,表现一个音乐化的空间境界。宋代大批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唐诗人的诗中境界:“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我自认为,郑大干这系列山水作品可贵之处也在此。他的每一幅作品如物有香,空之有音,纯乎有气,气乎有境。画中有诗之境,每笔落处如弦上之音,空外有余音。

苏东坡论唐代大画家兼诗人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郑大干先生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的眼,笼罩全景,从全体来看部分,“以大观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有和谐的艺术画面,不是机械的照相。这画面上的空间组织,是受着画中全部节奏及表情所支配。

“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郑大干先生的“艺术意志”不愿在画面上表现透视看法,只摄取心中之象的一个角度,从全面心里节奏来决定各部分,组织各部分。中国画六法上所说的“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原理,而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全幅画面所表现的全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可以感觉出郑大干先生这些山水画作品不是从固定的角度角度集中于一个透概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干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中国的大诗人杜甫有两句诗表出这空时意识:“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中唐》也曾说:“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直其上下察也。”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家、六朝刘宋时的宗炳(公元5世纪)曾在他的《画山水序》里说山水画家的事务是:“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

郑大干这些系列山水画作品有“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杜甫)“天回北斗挂西楼。””“窗影摇群动,墙阴载一峰。”(岑参)“秋景墙头数点山。”(刘禹锡)“树杪玉堂悬。”(杜审言)“碧松梢外挂青天。”(杜牧)之意境。或青天悠远而挂之于松梢,或瀑布倾泻之荡心魂,有深广无穷的宇宙。我自认为他让物亲近于心,让神化扶持于笔,毋庸自取无穷的空间,而是从心以吐纳世界景物,以“天地为庐”,移远就近、由近知远不断泛化着他的空间意识,成为成为郑大干先生的宇宙观特色。

晋代是中国山水情绪开始与发达的时代。阮籍登临山水,尽日忘归。王羲之既去官,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山水诗有了极高的造诣(谢灵运、陶渊明、谢眺等),山水画开始奠基。但是顾恺之、宗炳、王微已经显示出中国空间意识的特质了。宗炳主张“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王微主张“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而人们遂能“以大观小”又能“小中见大”。人们把大自然吸收到庭户内。庭园艺术水平极高。庭园中罗列峰峦湖沼,俨然一个小天地。后来宋僧道灿的重阳诗句:“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久。”正写出这境界。而唐诗人孟郊更歌唱这天地反映到我的胸中,艺术的形象是由我裁成的,他唱道:“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郑大干先生也无不是境内心化,追我无我,让心之有山、水,让魂之有静谧、空灵。他让自己记住了大自然的滚磨,才让泼墨之处,线条如幅,挥洒而韵入山川。

他的这些作品不断呼唤他的精神还乡,他孜孜不倦对山水之恋,求于悠然能窥见大宇宙之生气,静内能听于心之节奏,证悟到忘言之境。空间、时间合成他的宇宙而安顿着他的生活。

他的生活是从容的,是有节奏的。对于他,空间与时间是不能分割的。春夏秋冬配合着东南西北。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体)是中国画家郑大干先生的艺术境界。“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他就这样在一张纸上,画出刚柔、厚德,宁谧、悠远;他就这样用一支笔的焦、浓、重、淡、清,勾勒着他空间之境。

我似乎看见瀑布的腰带,似乎听见瀑的层叠,也似乎听见他打开了艺之门,让黑夜的月光,一群群地在黎明前赶着日出,让“生机红绿清澈去,不待风来香满地”。他用心捧出那个时辰的最美相遇。

蔡小汀《中国人才报》高级编辑郑大干先生绘艺使我倾心折服。他把一切都表现得活灵活现,唯妙唯肖,充满生活情趣,说明他深入生活,观察的敏锐而细腻和卓越的表现力。甘甜的柿子是大家所喜爱的佳果,但历来画柿的画家却很少,也许是因为色彩太红太火不好处理吧,宋牧溪和尚在画幅中间只画二只柿子,画面空灵超脱。齐白石在扇面上曾画过五个柿子,题为“眼见五世”,谓自己从满清王朝历尽沧桑到解放,不无感慨万千。这两幅画笔墨高华,回味无穷,使人过目不忘。然郑先生此画立意、境界却不同于前者,一树佳果,“丹实累累”,使人看了馋涎欲滴,它那么红,那么甜,多诱人哪。我们为农民的丰收而欣喜,为画家的丰收而喜悦。画面大片的红,红的像燃烧的火,这是画家创作激情的火。激情如火的画家又用大笔水墨画出苍劲的老干,与柿子相互交错衬托,增加动感,又避免了工笔画的纤细与色彩的红火。树干末处几笔浓墨巨笔,如同乐曲中高亢的强音,振撼心灵,绝妙之极,令人折服。纵观郑先生参展数幅力作,勾线的清劲俊秀,潇洒飘逸,所谓铁划银勾,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不为过。面对这变化无穷,妙尽造化的折钗股、春蚓秋蛇,我深为惊叹,它不但需要画家的灵气,还需要十数载寒窗乃至一辈子的苦功修练。他的色彩由万紫千红到典雅有致,单纯明净有调子,而又不单调单薄,实是大飞跃。又时有大刀阔斧的写意支干、竹石草木相衬,益显得生动活泼,变化万千,超味可品。而境界宁静深邃,诗味盎然而引人入胜。摘至“滿眼韾香江南春一读郑大干先生花鸟画”檀东铿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大干兄自幼在家跟随父亲耳濡目染,眼界自高;进而涉猎中西方艺术创作出的作品不落窠臼、融合旁通。宋郭若虚云:“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他道出了作画用笔的重要,白描作品更是。勾勒线条当粗当细、要方要圆、宜长宜短、需曲需直、该连该断,都得心中有数,才能得心应手、如锥画沙、婉转自如。大干兄用笔可以说已做到这些了,他善于从微妙的变化中表现不同的形象和意趣;或挺拔或柔韧,或潇洒或拙朴,有时轻描淡勾,有时却金石般雕凿,如《剑蒲》的长叶线条的断续就处理得恰如其分,落笔起笔,笔断意连。《辛夷》、《凤凰》花朵线条灵动活泼,《素心兰》、《鸢尾》用线细劲多变,画出的花朵多姿多态,仿佛正透出幽香,令观者精神得到慰藉,心灵得到净化。

(摘自《一枝清采妥湘灵——读郑大干白描花卉作品》)

欧孟秋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艺术贵乎创造,歌德名言道:艺术家一旦把握对象,则对象不再属于自然;艺术家以生命之汁创造出人化之自然。大干兄作画每以成竹在胸,神气贯注,不拘陈局,通灵善变。凡经营虚实、欹正、疏密、动静,时见匠心独运,纵笔下推陈出新,流光溢彩,眩人心目。如《江南情趣》,繁处不重,密处不窒,宽闲自在,动静互见。一丛马蹄莲于静谧间难掩勃发之生机,而一只绒鸡,蓬蓬松松,直视无碍,然不乏踟蹰之心态。《红莲沉醉白鹅酣》欹正分明而相映成趣。静者含情沉醉与动者引吭高歌融汇一体,红莲有怒放与含苞之分,白鹅有仰天与俯地之别。全幅层次丰富,蕴藉无穷。复有《枇杷》,金丸浮香,浓阴似幄,兼以疾鸟匆匆而过。题引近人吴昌硕诗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空向林间飞”,益发催人联想,激人意趣。

(摘自《含滋蕴彩,清隽典丽——读《郑大干花鸟集》)

END

作者简介

笔间

原名李书烜,80年代生于泉州德化,系中国散文诗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会员、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原福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三坊七巷文学社社长,曾担任《福建人》杂志副总、《大艺》杂志执行主编。名谷文化创始人,曾获首届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网络大赛短篇二等奖、人气奖、“盛东文学奖”一等奖、茉莉花奖三等奖、福建省优秀文学奖二等奖等。著有《坐在城市的楼顶》、《宽阔的风景》、《之间》、《追梦人生》、《意念》(与著名画家卢清合作)等作品集。

艺生活

走进艺生活领略他们的风采

笔间眼中的福建艺术家

笔间里的风景

李书烜

感谢阅读,赞赏用于正能量宣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tiliana.com/mtljz/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