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EW能见能源之光突破ldquo
INEW·编者按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已在创新奔跑中,步入第六个年头。 年,我们背靠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能源学院等多个优势学科,以成果转化为核心使命,市校共建了武汉新能源研究院。象征新能源之花的马蹄莲大楼,成为了光谷乃至湖北的创新地标。 过去六年,新能源研究院一直围绕两个大的方向性任务不懈探索: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和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一批重塑未来格局的源头创新,在这里发生;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这里崭露头角。 当前的武汉已全面吹响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号角,并启动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东湖科技城,一批大科学装置规划,都与新能源密不可分。可以说,这是一场关于“新能源之都”的角逐,而如何用好新能源力量,共创低碳中国,更是未来城市角逐的主战场。 年,我们带着「INEW能见」专栏来了,在这里,每周和你分享我们的创新故事,能见=看见,能源未来。新能源创新发展之路,道阻且长,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新的长征。 《能见》往期目录「点击可跳转」 01风起马蹄莲:一幢楼与一个产业的雄心 02风起马蹄莲:让日月星辰告诉你,“马蹄莲”的秘密 突破“卡脖子”,探索能源未知之地 探索和抵达能源的未知之地,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更多的“从0到1”,是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使命,也是初心。 在国家“双碳”及“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战略背景下,武汉新能源研究院以武汉市“”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引,以事业部为活跃创新主体、孵化企业为创新成果载体,重点布局新型电工器件与储能、先进电磁制造、碳捕获利用与储存、绿色氢能、新型电力系统、固废资源化处理等六大方向。 围绕源头创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已成为国际领先的脉冲强磁场装置之一;J-TEXT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以磁约束核聚变的方式,探索形同终极能源的“人造太阳”,并积极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中英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谭必恩研发团队,突破性探索用有机聚合物做多孔纳米材料,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展开这类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还与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武汉司南翼航公司合作,突破技术封锁及专利壁垒引进的两冲程重油航空发动机项目,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将广泛应用于军用和民用无人机及载人动力系统。 围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这一战略技术领域,华中科技大学等我国19家高校院所,与西弗吉尼亚大学等7家美国高校院所,在先进发电技术、大型碳捕集示范项目合作与知识共享、二氧化碳封存与利用、先进煤转化技术研发、系统分析与建模等五个领域,协同攻关已长达十年。 年,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紧随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加快布局“双碳”领域。近一年时间,能源院与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碳中和产业学院”;成功举行了“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暨首届气候投融资高峰论坛”、“科创中国”中国“双碳”高峰论坛、年湖北双创活动周第期光谷青桐汇“碳达峰、碳中和”等多场活动;并发起成立“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推动“双碳”产学研用纵深发展。 磁约束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 “人造太阳”,为人类终极能源而战 在古希腊传说中,太阳是天火,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引到人间。 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几乎一直依赖化石能源驱动。但无论石油还是煤炭,终有开采殆尽的一天。届时,人类将何去何从? 不仅如此,在使用过程中,化石能源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也令地球生态岌岌可危。 多年以来,多国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终极能源”,长远解决人类能源危机。 最终,大家将希望投向一切自然能源的起点——太阳。由于自身质量重、温度高、引力大,太阳通过连续发生氢聚变成氦的核聚变反应,最后产生光和热。巨大的质量,已支撑其燃烧了约46亿年,目前正值壮年。 太阳的核聚变,属于引力核聚变,在地球上无法复制。科学家希望模拟太阳的聚变原理,通过特殊的托卡马克装置,以磁约束核聚变的方式,造出“人造太阳”,控制并利用强大的聚变能。 过去5年,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在风、光、水、热等新能源的利用与成果转化上,已成为光谷乃至湖北的标杆。马蹄莲新能源大楼,更成为光谷地标性建筑。 但作为一家工业技术研究院,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使命,不仅仅是“立地”,还要能“顶天”。所谓立地,就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将成果推向市场,让“纸”变钱。而顶天,则是背靠华中科技大学优势学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tiliana.com/mtlzp/10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