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历史证明:文坛上的尺寸之地,文学史上两三行记载,都是不容易争来的”,这是孙犁先生写于年的《文学和生活的路》一篇长文中的一段话。两年后的年11月24日,孙犁先生在看了李贯通的小说《我家的珍玉兰》后,即写信表达自己的心情:“寄来的信及刊物收到。当即读过你的小说。小说写得很好,很吸引人,我吃过晚饭,一口气就读完了,忘记了抽烟。可见是有它的特点了。”年11月20日,孙犁写下一封三千多字的重要信件《和青年作家李贯通的通信》,信中不仅对于文学的本质、小说创作的基本问题以及当时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都阐述了重要的意见,并对李贯通的小说表达了一贯的喜爱:“前两天,天津下了一场大雪,我从小就喜欢下雪,雪,不只使环境洁净,也能使人的心灵洁净。昨天晚上,我守着火炉,站在灯下,读完了你发表在《萌芽》上的小说《第二十一个深夜》。在我读小说的前半部分时,我非常喜欢,对你艺术表现的欣赏,几乎达到了击节赞叹的程度。”其实,早在一年前的年11月28日晚,孙犁先生在写给我们济宁的作家李贯通与诗人李亚群的一封信里,就写下了这样常被人引用与传赞的话:“我曾对人说,山东有个李贯通,他的小说另有一种写法。”孙犁是鲁迅之后,对文学青年最能发现与推介、且有慧眼又秉公正之心的中国作家。如他对铁凝、莫言、李贯通、贾平凹等,都是在他们起步之时给以发现、肯定、指导与助力。30年过去了,我们看到,这些作家都在中国现代小说一百年的历史上,各各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足迹。而李贯通的小说世界,虽然没有高山大岳,却如一泓来自地层深处的活泉,汩汩流淌,既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潋滟着当代先锋文学的意韵。他的小说,对于人性深广而又细腻的开掘,其悲剧意味中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勇敢的批判笔触,其对于小人物与乡野的挚爱与悲悯,以及小说人物的立体感与语言的干净典雅,都使他的小说在中国烙下了鲜明的个性色彩,从而也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不可复制的经典性。我欣赏施战军先生对贯通小说这样的评介:“纵观20年的中国文坛,李贯通以其独特的小说个性,无意中呈现出与时尚性写作始终逆动的事实:伤痕反思题材曾在他笔下极显透彻的荒诞和人生的悲哀;对转型期中国的探照,更带有整体象征意味和深在的人文思量;在小说修辞纷纷趋向西方定势之时,他使民族审美、本土想象及母语文化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从而寓示了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巨大的艺术潜能和深广的创造性空间。这些深具震撼力的佳作,让由衷热爱文学的人心中有底,进而有勇气承担使命。”先不说小说,贯通是作家里面少有的一位有着良知与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回眸“五四”以来的中国,新的知识分子在中国的诞生,也标志着古老中国新生的开始。独立思索,自由情怀,悲剧意识,批判精神,以及为天下为民族的担当与责任——这种知识分子的风貌,在犬儒精神大行其道的中国作家里,可谓凤毛麟角。贯通出身于中医世家,他的身上曾被家庭寄予传承光大的希望。他曾在写给《济宁日报》副刊的一篇文字里坦白心声:“年恢复高考,我辜负了父亲,放弃了中医学院,报考了中文,想用自己的笔,记录共和国的灾难、迷惘和复兴,记录人民的疼痛、欢乐和期盼,也想用笔洗浣自己的灵魂,丰健自己的风骨。”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君子,其手中的笔正是遵从了他的心声。也许还不能与名利绝缘,但他却总是将道义、将品格,放在首位,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放在自己的忧患里,念兹在兹。上个世纪初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先生,就是因为有感于山河破碎而民众却在麻木不觉,这才弃医从文、立志唤醒民众的。一百多年过去了,再读鲁迅的《阿Q正传》与他的杂文,仍然觉得是在说着当下一样,怎能不让人惊悚有加?于是李贯通便用自己的笔继承着鲁迅未竟的事业。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还说过,“观操守,在利害时”。记得那是二十五年前的事情吧?二十五年前的春夏之交,他刚写完一个中篇,便因为国家的命运与前途而怒发冲冠、忧心如焚,甚至将刚刚杀青的数万字的中篇小说撕得粉碎!那时,多少作家装聋作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啊。我欣赏贯通的小说,更欣赏他的赤子之心。他的性情,既可以水深流静,又能够熊熊燃烧。他是个作家,但他首先是一个有担当、有胆识、有风骨的知识分子。作家是有地域性的吗?这个地域性便是他的生命所由发根、而后又是他的情感所系的地方。我认为大多作家都有某种地域性,有的明显有的模糊,有的专一有的分成几块。无疑,贯通的根之所扎,是微山湖及其周遭的鲁南与苏北。微山湖哺育出的作家屈指可数,各长出着自己的树木花果,但是其中真正形成个性、结出硕果并在全国形成重大影响的,只有李贯通。我常常想到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根本在于只有将自己的根系深扎于某一地方,才能生长出真正意义上艺术瑰宝,如湘西之于沈从文、高邮湖之于汪曾祺、荷花淀之于孙犁、约克纳帕塔法县之于福克纳。没有根系的艺术很难长大更不可能结出硕果。贯通的小说,由几十个短篇与十几个中篇组成,勿庸讳言,在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落里,他的作品数量当然要算量少的一位。但是在文学的殿堂里,从来只有一个标准:质量。他的小说的味道,如果寻找相近的作家,在当代,有沈从文、孙犁、汪曾祺,其唯美的追求与人性的光辉,有着格外打动人的力量。其中与汪曾祺尤其接近,文字里都带有着柔软润泽的水性。这种水性当然体现在各自所创造的人物身上、人物生活的环境里、包括水气淋漓的语言中。仅有两千字的《水性》中的“她”,那种与月光水色融作一起的人性之光、人性之光中的原始的野性的解放的力量,让人赞叹。《月缺》中的女人,只一句“女人脸上一闪一闪的,泪珠脆脆地摔在岛上”,便言尽了天下女人的苦。甚至不经意间的一段白描,便让微山湖的“那一刻”有了不朽的意味:“已经是子夜了。白日喧嚣的码头如今像坟地一样静谧。蝈蝈和青蛙一高一低友善地对唱,偶尔伴以鱼跃的泼喇声和遥远传来的拉网号子;老人浑厚的鼾声和孩子往水里撒尿的脆响,像是故意插科打诨;自然,也有年轻夫妇的不安分的小船在轻柔地拍打着水面。天上一轮明月,如霰的光华无声地洒向氤氲的码头。”他的小说,不管长短,都十分的结实圆融,蓬勃着生活的原汁原味,其语言的张力与艺术的感染力,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难怪雷达先生这样肯定他的小说:“儒雅潇洒的语言风采,虚实相生的迷蒙境界。杜鹃啼血的心灵诉求,宽厚仁爱的精神家园。”尤其是他对于艺术的忠贞与对于读者的忠实,在当下中国作家里实在少见。他的目光,早已穿透了历史与未来,冷眼于当下火热的名利追逐,如砥柱般坚守着自己的艺术良心。有些作家评论家,不止一次地赞许他的小说有限文字中的巨大容量,甚至劝他将有些短篇写成中篇、中篇写成长篇。他不为所动。他绝不会为了市场为了名利而将一把米煮成一锅稀饭。还因为他的根系深深地盘结在这块浸着血泪与欢笑的大地上,他才能够感同身受般地感知民众的欢乐与痛苦,才能息息相关般地感受这块大地的沧桑与脉搏。深爱着,又清醒着,也就在他的小说里,有着某种与鲁迅小说相通的东西,那种对于人性剖析的冷静,那种对于社会腐烂与污浊的清算。《迷蒙之季》里那个葛德对于中国文坛所作的梳理,不就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吗——“这个文坛更像冥界的舞台,达官贵人,香车宝马,吆三喝四,何等辉煌!一旦阳光照透,人们才看清舞台上七零八落的,无非是纸糊、草扎、泥捏而已。”他从不炒作。他也注定不会成为当红的作家。他是寂寥的。但他的这些结结实实的小说,犹如山泉,带着阳光的明亮与大地的仁厚,自信地活泼地涌流不息。那个卡夫卡不也是寂寥的吗?可是他的小说与小说的写法,正在影响着世界文坛。贯通小说的艺术与审美价值以及当代意义,还远远没有被充分认识。他的有些小说,如中篇小说《迷蒙之季》、短篇小说《乐园》,或将成为经典。《迷蒙之季》以Q市艺术馆一群形象立体、性格各异的小人物(也可作底层知识分子的缩影),演绎了一出当代多幕大剧,其展现与辐射出的中国当代社会现实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现状的深刻与广阔,让人惊心动魄。而艺术馆几乎全部成员先后住进精神病院并在精神病院召开全馆领导班子会议的场景,更将悲剧推向高潮。这不只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不只是这一群底层知识分子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荒诞,颠倒,魔幻,却紧紧地生发在现实的大地之上。史笔一样的冷峻背后,是一颗沸腾着热血的悲悯的心。当年,高尔基曾经这样深切地理解着契诃夫:“没有人像安东·契诃夫那样透彻地、敏锐地了解生活的琐碎卑微方面的悲剧性,在他以前就没有一个人能够把人们生活的那幅可耻、可厌的图画,照它在小市民生活的毫无生气的混乱中间现出来的那个样子,极其真实地描绘给他们看。”这段话,用在贯通身上也有着某种切合。契诃夫也是以中篇与短篇小说而成为世界级大作家的。在这部中篇小说中,那个学狗一样爬行的画家唐亿,是有着作家自己的影子在的。贯通不仅多年被腰椎间盘突出反复折磨,同时还经受着耳鸣与失眠的痛苦。他是这样一个男子汉,不仅将自己精神上的痛苦默然承受,也将身体上的痛苦独自承受。有一次与他啦呱,他拉开床头柜,让我看一抽屉的装安眠药的小白瓶子。这些小瓶子,该记录着他多少个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长夜啊——其实,还不能“反侧”,如“斩”的腰正限制着他压迫着他。说话间,他还是漏出了一句“有时真有生不如死的味道”。说这句话的前一天晚上,他刚刚熬夜写成了一个中篇。活在这样一个物质的社会里,痛苦着的贯通却也在自己的小说世界里,为世人留下明丽的阳光与自己崇高的理想。堪与《迷蒙之季》相媲美的,还有短篇小说《乐园》。林斤澜与汪曾祺,当年都曾对这个短篇赞叹不已。在这个短篇里,我不仅进入了陶渊明的桃花源,浦松龄的聊斋,也走进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当然,这里不是桃花源,不是聊斋,也不是瓦尔登湖,这里就是李贯通的乐园。在他的乐园里,人与人,人类与大自然、与动物植物,甚至人与鬼,尽皆友善和谐地相处,连那条红色的蛇,都“雍容悠游地钻进了墙头的石壁缝里。红色的尾巴在洞口摆了摆,与我们作别,瞬即滑进去了。”一个“作别”,道尽友爱;一个“滑”字,尽显贯通异常的艺术感受力。读着这篇小说,其美好与真善,不禁让我想起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看来,贯通的乐园,又是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与孔子对接的了。贯通的家里,挂有孙犁写给他的一幅书法作品,是陶渊明的一首诗:“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耐住了寂寞的贯通,早已超越了贫富之念。而他的气象与操守,则可在王学仲与臧克家写给他的书法作品里体现。臧克家是书写的郑板桥的诗句,“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王学仲则是抄录了鲁迅的诗,“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记得孙犁先生年夏天去世的时候,贯通的腰正疼得厉害。但是他还是赶到了天津,他说“就是爬也爬到天津为大师送行”。贯通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文气沛然里,倒涵蕴着几分梁山好汉的意气。他一定会记得并常常琢磨孙犁的屡屡指教。包括莫言在内的现代作家们,似乎比孙犁沈从文们多了不少写作的武器,尤其是从西方借来的诸如魔幻之类的众多写法。但是,从文学的不朽性上考量,这些技法都是末节,有时过于花哨了反倒减弱了艺术的真诚从而也就降低了艺术的穿透人心的力量。真正打动人心与更有力量的,还是作者的诚实与作品的真实厚重——如孙犁那样与大地人间、时代生活的血脉相连相通。-11-14日夜凌晨作者简介:李木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讲师团成员。写过万字的散文与多首诗,所写散文百余篇次入选各种选本,曾获冰心散文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首届泰山文艺奖等。

相关链接:

晨…

晨事

一面

独立

冬荷

囚徒

绝望

走了

墨意

此刻

感动

那时

坎儿

换灯

烧纸

乱阵

空椅

走路

暖意

云说

出行

想西藏

观晨云

夕照里

十字缘

小而低

小花儿

小水汪

波之心

荷之新

恩之感

朱槿缘

陈行甲

寇与奴

这张脸

见沙良

黄杨女

男子汉

老四婶

大姐夫

天鹅歌

收菜……

白桦如梦

同学新月

渔鼓父女

无翅之梦

遥望梁山

曲阜孔庙

秋日私语

夜读拾零

冬夜听雨

冬荷之死

梅花小传

李白三题

凯赛大桥

老井死了

混蛋莫雷

流水之声

一丝不苟

蜀地物语

七姊妹花

命运之印

师恩无价

甜菜疙瘩

鞠躬是爱

画与文学

赖非之趣

崖柏先生

新牙来了

多远是远

一滴时间

一朵花开

文人四死

师恩无价

简说阎纲

鸟与森林

吉米很忙

辛丑早春

七十之雪

去见阿炳

孔林二月兰

金琥寻家记

长寿花开了

跑来的微光

天使与禽兽

儿子与母亲

两个庄稼人

再遇遇罗克

陌生的稔熟

风中的梧桐

几粒辣木籽

草原捡石记

导游卢国强

治印的广春

龙骨生死记

疫后访友记

白色的紫薇

方圆杏花开

母亲的希望

小小马蹄莲

落叶的心思

梦中的翅膀

优美的弧线

偶遇的时刻

年末的晚辉

今日的感恩

零星的心意

王蒙与方方

老舍的济南

林肯这个人午夜的阳光风筝的故事头发哪去了?总理说“简”

读书像什么?

《湖上书》序

孔子的这段话

刘勰的浮来山

刘烨园的告别

耶稣死的时候

这棵秋天的树

北方有一朵花

瞭望乌拉盖河

黄裳的新与旧

回望羊山战役

简·爱的爱与憎

木心的一首诗

吉米新写的诗

被淹没的蜀葵

俺是一棵老柳

一个人的驰骋

爱国者李木生

在石头上刻字

拉皮诺埃现象

胡适说郭沫若

北方有一朵花

它与死亡对峙

马嵬驿的贵妃

迎面而来的脸

新月又在升起

我的三位母亲

偎着父亲过年

再读《水浒传》

生命是有光的

家家生日快乐!

“勿忘我”与狗

尼山的那声啼哭

孔子最后的月光

伊卡洛斯的翅膀

一缕阳光的播种

说说胡适的体贴

在哈佛遇到胡适

乔羽的平民作派

济宁有个李木生

从大召广场看云

我的战友在武汉

酌磨堂里长春藤

至情至性李木生

黎明牧牛夜明灯

一片秀美的乔木

岁月深处的油灯

蒙台梭利的光芒

夹在书中的桐叶

小时候的那个梦

呼和浩特的澄月

被囚禁的月牙儿

西西弗斯的月亮

今天的小月牙儿

在贾堌堆看星星

周凤羽先生小记

一名士兵的感激

那一个月零八天

融入三峡读长江

遇到你是我的福分

由一蓬红叶想到的

心是时光里的渡船

“姚明石”的岁月

外国人心中的鲁迅

重读鲁迅《野草》

日月还干了点啥?

猛龙队打得真棒!

石头缝中的小松苗

森林之外的一棵树

雪芳的翠鸟及其他

塔吉克女子来俺家

甫志高与帕夫利克

青年们永远的朋友

一张照片上的时光

这竿生长的小竹子

与三朵黄月季相遇

读鲁迅的七篇文章

像李木生那样抉择

民间的时间与美学

一只小鸟喊我早起

遥观冰岛火山爆发

新嘉驿的这个夜晚

有風有雨的夜裏……

被露水打湿的月亮

说说我的女同事们

贾爱兰:老公系列

好人的心总是美的

今天,向花们致敬!

《咏蛙》与《题菊》

伤之康:一朵朱槿花

月光书:中国的月亮

12日上午的南池公园

走进《午夜的阳光》

读黄裳《为人民工作》

为山大“学伴”一辩

读好书及一个小书单

一株合果芋的死与生

寻找那把丢失的钥匙

我心中那自由的天空

这只现代主义的蜻蜓

想念两位教授的时刻

高华论这个人的性格

耶稣之死的几个细节

明朝是个很坏的朝代

壶口瀑布写意(组诗)

狗儿都有各自的呼叫!

有眼不识的荷花木兰

与鹅掌楸相遇的时候

梭罗与他的瓦尔登湖

祝贺吉米十五岁生日

德国街头的“绊脚石”

再读鲁迅著作《呐喊》

听《阿兰胡埃斯之恋》

读李木生散文《棉花》

散文集《天地苍茫》跋

《聂绀弩全集》的封面

醒在乡野间的百年书缘

一株小灌木与它的影子

有些情意是不能忘却的

爱是李木生的文学之根

布赖顿硬糖与中国摇滚

艾伟德一生的九个镜头

卡夫卡、《城堡》、我们

重读鲁迅的著作《热风》

与劳动者平等贴心的哲人

他是一座学校——赵明程

美国抗疫中的两个微细节

一小片云趴在我的膝盖上

无言的延安和无言的峄山

孙宜才:李木生散文印象

张立国:李木生创作感悟

饱含着真情和热血的文字

今天,是他诞辰周年

王海青致李木生的九封信

年6月28日上午10点

怎么可以与爱与母亲为敌?

做个方圆好邻居(诗朗诵)

这套《朱自清全集》落户记

迟云诗集《纵情怀为马》序

《马嵬驿贵妃》的思想深度

雷达的评论与李木生的怀念

程相崧:我身边的那些作家

有关普罗米修斯的两个细节

这个契卡小人物阿尔特洛夫

余英时九十岁时的一幅书法

陈忠实留给中国作家的启示

我是燧人氏溅落的那粒火星

在济宁“相遇”的李白与孔子

李木生点评《当代散文》新作

处纷扰而自静:李福林的兰花

由方圆的两幢黑色大楼说开去

我的朋友今夜被隔离在状元楼

哦……——我与吉米的同题诗

在苏轼为王朝云写下的文字中

程相崧:读李木生《人之歌》

人之歌——重读司马迁《史记》

李木生散文集《天地苍茫》出版

我给一个中国汉字泡了一壶热茶

答《山东青年报》记者刘文玉问

NBA总决赛第五场的这个瞬间

生存——画家陈我鸿的人生片断

齐长城:将历史与文化融进山川

发生在小北湖或太白湖的夏日恋情

清心照日月——记一洗堂主程宝源

叩响灵魂之门——李木生散文印象

陈寅恪的一首诗与胡适的一篇文章

刘云:听李木生老师讲散文及其他

“绝不干涉”加“限量版炸酱泡面”

以《论语》的精神看国足输给叙利亚

刘汉俊在李木生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木生笔下的女性世界——序与跋

精神民间的书写——李木生散文印象

芥川龙之介《戏作三昧》中的权力相貌

吴云鹏:读李木生《雪是不老的情人》

绿萝——读《我的一个年轻的朋友走了》

静者心多妙——浅析李木生散文《冬荷》

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小议木生散文

从人物开始言说——李木生散文研读之一

悲悯大地的深情:读李木生老师散文有感

再读李木生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有感

深巷明朝卖杏花——读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家乡的分量——从李木生看一个作家的责任

志在复得——李木生文集《天地苍茫》读后

不灭的火焰——读李木生先生《迎风之灯》有感

视角·主题·语言·结构:读李木生《渔鼓父女》有感

向阔处开拓,向深处挖掘——有感于李木生的散文

用良知和激情叩问千秋——读李木生的历史文化散文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读李木生《回望羊山战役》

在爱与憎之间——为张九韶散文集《太阳味儿》所作序

午夜的阳光:刘永远在《李木生文学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诗的清流——读《壹拾年代:青岛——诗选》

抒胸中真情唱山水灵音——简评李木生先生散文集《午夜的阳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tiliana.com/mtlzp/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