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散文不忘来时路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a-cd.net/fengshang/xinchao/1858.html 第期 作 作者、朗读者简介:邱玲娜,大学本科毕业,江苏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供职于江苏省新洋农场有限公司办公室,盐城市作协会员,盐城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酷爱朗读、读书、写作和摄影,日写一篇新闻、周写一篇散文、月读一本好书,在各级报刊和网站发表新闻、文学作品千余篇,多次获表彰奖励,论文入选中央直属机关《中直党建》论文集《永远在路上》。 不忘来时路(随笔) 作者:邱玲娜(江苏) 朗读:邱玲娜 今年的清明,是在回老家扫墓中度过的。这是我成年后第一次扫墓,回家后,我才知道今年是太爷爷去世整三十周年。爷爷说他年纪越来越大了,怕以后我们找不到祖先的墓。 那天,我买了冥币和纸元宝,又特地去花店挑了束白菊花和马蹄莲,才载着爷爷、爸爸、姑姑去村头的墓地。这是我第一次没有人指点、自己开这么远的路,刚下过雨的道路很泥泞,且是只容一辆车通过的乡道,对我这刚上路的新手来说着实是挑战。想想平日在宽敞的道路都没几人敢坐我的车,可爷爷他们却很淡定地坐了上来,其实他们不淡定也没有办法,小一辈只有我一人回来,他们不是工作忙就是离得太远。我第一次意识到爷爷奶奶甚至父母他们那辈人都老了,也第一次意识到在他们眼里我再也不是那个一路蹦跳、长不大的小女孩,而是他们变老后的依靠。 这是我第一次以长曾孙女的身份祭拜太爷爷。太爷爷和老太太合葬在一起,不孝的是,我长这么大,竟然从墓碑上才知道他们的名字。不远处还有病逝十多年的大妈。许是有亲人在,尽管周围是一个个墓碑,我却丝毫未觉阴森,看到太爷爷他们“别墅”的玻璃掉了一块,我赶紧拿起随身携带的胶布粘好,我想其他扫墓人也是这样的心态,我看到有个美丽的姑娘跪在一个墓碑前,用毛笔一笔一划描着亲人碑上的名字。姑姑说太太和大妈生前最爱干净了,于是我们用带来的镰刀割掉坟周边的杂草,用扫帚扫干净后,才恭敬地摆上花,又把元宝和纸钱烧给他们。姑姑蹲跪在坟前,喃喃地叮嘱大妈过节了,不要舍不得用,让她领着老太和太爷去饭店吃饭。我虽不信鬼神,却也希望我们烧去的他们真能收得到。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不过是美好的愿望,人死如灯灭,没了便是没了,然而清明祭拜祖先等逝去的亲人的习俗却流传了千百年,即便到了如今信奉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时代都不过时。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素有的“归根”情怀,在我看来,唯有不忘来时路,方知方向何,人生路漫漫,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牢记自己从哪里来,才能不受纷扰、始终清醒地走好未来的路。 家是小小国,国是万千家。我们祭拜先人是感恩祖辈辛苦打下的基业,努力守住基业并续写家族新的未来。我们家虽没有什么基业,但太爷爷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动乱年代依然克服种种困难让爷爷读书并把他培养成医师,这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态度值得我们传承。大而化之,这与我们党一直倡导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观点不也是一致的吗?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旨在开辟未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今天进行党史学习、红色教育的目的不正是为了让大家不忘初心,不忘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要我们记得来时路,并沿着革命先烈的脚步继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创造小到一个家庭、单位,大到国家的新的辉煌吗? 我突然觉得这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清明,并决心今后每个清明都要回来,不仅我自己回来,还要动员弟弟妹妹他们都回来。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我们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若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陈家声(阳光灿烂),江苏泗洪人,为中国酒业协会酒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80年代末学习诗歌创作,出版有诗集《爱的旋流》、散文集《杯中日月》、文集《宿迁酒歌》。 顾问:凌峰 编委:杨增勤徐永群颜玉华谷将邱玲娜 总编:严伍 主编:许尚明 投稿须知本刊是综合性文学读物,常年面向文学爱好者征稿。 1、作品须原创首发,拒绝同时投送其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tiliana.com/mtlzp/7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常见植物以观花观叶观果为主,可知还有观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