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花洞探秘洞天胜境》/原题

《北京》杂志/原载文/采薇

摄影/胡胜利燕雨生

石花洞

房山层峦叠翠、苍郁接天,奇峰秀水的特殊地形蕴育了神奇瑰丽的溶洞景观。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北方地区岩溶洞穴的典型代表景观,与闻名中外的桂林芦笛岩、福建玉华洞、杭州瑶琳洞并称中国四大岩溶洞穴。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内地质景观的典型性、多样性、自然性、完整性和稀有性享誉海内外,堪称一部地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是进行地理教学、科普教育的理想自然课堂,更是盛夏时节洞天揽胜的绝佳去处。

石花洞以天然形成的石花而得名,石花形式繁多,异彩纷呈,数量庞大,为国内洞穴之最。石花洞内石花锦簇,具有极高的美学和科研价值。千姿百态的石花、石枝、石钟乳,典雅秀丽的石塔、石盾、石梯田,雄伟壮观的石幔、石旗、石瀑布,银白耀眼的月奶石和闪烁发光的彩光壁,汇集了岩溶洞穴沉积的精华。石花洞不仅沉积类型多、形态美,而且周围玉宇冰凝的神秘洞府别有洞天,鬼斧神工、天然去雕饰,更增添了气象万千。

仙乡洞府地潜梦入真藏

明正统十一年(年),高僧圆广法师云游至京师大房山麓,见风景秀丽便决定于此小憩。盛暑之季,圆广法师疲惫之至,此时,一股清凉的气流令他神清气爽,不觉酣然入睡。醒来后,他下意识地去寻找风口,感觉习习凉风来自岩石的缝隙间,便凿开了一个桶口粗的洞口来一探究竟。穿过薄壁的洞口,万千气象豁然呈现眼前,荧光闪现出千姿百态、晶莹透亮的奇石异景,可谓“仙乡洞府地,潜梦入真藏”。圆广法师将此洞取名“潜真洞”,此后便以此奇洞为家,潜心修行。

一日,圆广法师面壁修行偶得一梦,梦见十位佛祖驾祥云飘然而至,见佛祖圣像慈悲宽容,栩栩如生。梦醒后,圆广法师按照梦境绘出了佛祖圣像,请来技艺精湛的石匠在洞南摩崖处雕刻出地藏王等七座佛像,又从几十里外选来上好的汉白玉石料,再造了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三尊佛祖圣像,故此洞又称“十佛洞”。明景泰七年(年),改名为“石佛洞”,香火盛极一时。

年,北京水文地质部门对该洞进行勘察,并因洞内石花锦簇而定名为“石花洞”。据考察,石花洞洞体为多层多枝的层楼式结构,从上到下共7层,每层景观各不相同,被誉为“北京的地下明珠”。其上下七层高差约米,一至五层洞道全长米,六七层为地下暗河的流水及充水洞层。由于洞体深部有较大的空间,因而形成了洞穴气候环境自行循环调节的优越条件。石花洞内的温度是一年四季恒温13℃,可谓“北京城四季分明,石花洞天天如春”。

石花洞是国内发现的岩溶洞穴中规模大、洞层多、沉积类型全、次生化学沉积物数量大的洞穴。石花洞成洞条件好,形成过程复杂。最初,古生代奥陶纪石灰岩经过造山运动而抬引,后受水溶解和沉淀作用而形成溶洞,由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溶蚀景观。这种多层结构的溶洞最早形成的是洞顶,当时洞顶层就相当于地下水位的水准面,经地下水溶蚀、搬运形成洞穴。之后,出现了地壳上升,该层溶洞随地壳上升而地下水位则相对下降。其后,当地壳稳定下来时,地下水又在新的岩层部位进行溶蚀搬运,便形成了第二层溶洞。这样,地壳多次上升,便形成了多层洞穴。可见,石花洞七层不同高度溶洞的存在,标志这一地区至少发生过六次间歇性上升。目前,地下水仍在溶蚀着最低层洞穴。

年,石花洞正式对社会开放。石花洞现已开放1—4层,游览路线米,共有18个景区,景观处,有16个厅堂10大奇观。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除地下部分的岩溶洞穴及洞内次生化学沉积景观外,地上部分还有地层剖面和地质构造形迹等地质遗迹景观和部分古建筑及人文历史景观等。

雄狮喜迎客让路进仙宫

如今,“潜真洞”三个刚健的楷书大字仍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溶洞博物馆”石碑和由已故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石花洞”匾额立于洞口。走进这座地下岩溶的艺术博物馆,穿过二十米长的隧洞,一石柱迎头兀立,状如蹲坐的石狮,“狮子”的头部五官俱全,正回首观望洞口,把守着门户,此所谓“雄狮迎客”。

前方有一道天然形成的石板墙,恰似能工巧匠雕刻而成的石屏风。高低不同的小石笋,构成了一片石林。最高的一株,如同一位老仙翁,怀中抱着一位童子,身旁则如同众仙随同,在此恭候游客,因此景观取名“众仙迎客”。石林深处曲径通幽,回廊小桥头对面的石壁上有一块突出的石笋,如同一条肥美的鲤鱼,头部上方圆圆的眼睛清晰可见,“鲤鱼”的尾巴高高跃出水面,美其名曰“鲤鱼戏水”。

进入第一厅“蓬莱仙境”,洞穴顶高如穹窿,地平如氍毹,四周石幔垂挂,恍如仙境。厅中右侧一石柱,犹如仙女翩翩起舞,线条流动舒展。仙宫有别院,内有对棋翁,三位仙人正在围着桌子下棋,两位仙人棋逢对手,中间一位观棋不语。“蓬莱仙境”上面还有两位仙人,正在悠闲地打坐,一前一后,一胖一瘦。对面的石壁上,有一尺高的小石笋,外部形状酷似雄鸡,正在迎着朝霞引吭高歌,取名“金鸡报晓”。旁边,一棵枝繁叶茂的松树,树干、树冠上面还积压着厚厚的白雪,“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名为“迎客松”。前方一道天然形成的石门,门内一株一人高的石笋如同一位老仙人,观看前方飞流直下的石瀑布,景观取名“仙人观瀑”。通过奥来门,来到了第三景区“洞天福地”。石幔垂挂而成的水帘洞,层层花果叠落,旁边一突出的石笋,好像是一只背着小猴的母猴,正奋力向上攀登,抢摘上面的水果。

过大厅,攀援而上,通过小天池和南天门,就来到第二厅。厅中最为奇特的是一处犹如莲花的石花—“瑶池石莲”。这种被称为“月奶石”的石花,只有在10℃的恒温静水中才可能缓慢地形成。经碳14和铀系测年测定,石莲生长在距今约3.4万年前,这在中国是首次被发现,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名贵,被誉为石花洞第一大奇观。有诗云:“半池清水半池花,十里香魂十里家。深埋洞府三千日,潜真仙境绽奇葩。”旁侧有两根天然形成的万年石柱,前面一根顶端有一双嘴的大桃子,取名叫“玉树蟠桃”。第二根柱子上天然形成的图案如同“盘龙玉柱”,可谓“青龙玉柱腾空势,喜看蟠桃落日红”。洞顶上方还有一座空中楼阁,美其名曰“凌霄宝殿”。

绕过一道溶溶的清泉就到达第三厅。洞口两侧各有一石,状如糖葫芦者名为“葫芦峰”,另一处则是由上下相对的两石组成,上似龙爪,下似浪峰,取名为“蛟龙探海”。厅内,无数圆形平顶的石柱林立,洞口左壁一石柱突出,高达数十米,如重崖叠嶂,形似倒挂冰川,名为“天山冰川”。右壁上方有一石洞遥相对峙,上沿钟乳石倒悬如水帘,下沿如飞流直下的瀑布,因此名为“帘洞飞瀑”。两景之间,又有四根石柱顶天立地,状如四大金刚。

从此处爬过隘口,可来到第四厅。厅中有一处深达四十多米的地井,顺阶梯而下,石花、石笋玲珑剔透,别有一番天地。从石井左边爬上石坡,坡上岩石被水溶解,形成一道道槽状石沟,一层层直到坡顶。洞顶和地面各有几十个小石洞,肚大口小,宛若坛状,因而此厅名为“天坛地坛”。“天坛”坛口朝下,坛底朝天,仰天望去,如星月点缀在群山之中。

洞府银旗卷龙宫天籁响

通过人工开凿的长达47米的连接洞,即可进入第二层。二层洞穴游览路线为米,是游览路线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层。二层洞穴以东西大厅为枢纽,相连大小支洞及人工通道,主要由“银旗漫卷”“腾流瀑布”等大气奇幻、光怪陆离的天然景致构成。

洞壁密布着石帘、石幔,洞中石笋如柱,洞顶上方许多奇形怪状的石钟乳下垂,石花、石蛇、石剑竟相峥嵘。右前方一块巨大洁白的石旗,是洞内第二大奇观—“银旗漫卷”。“银旗”垂直高度2.18米,宽度有2.1米,受洞内气流的吹动,经过几万年的时间由洞顶滴水、片状流水协同作用沉积形成。它是石旗的典型代表,外部状如一只大海螺,又似一朵倒挂的马蹄莲。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奇光异彩。

第二层西支洞最深处,是由流水沉积形成的石瀑布。每年七八月份雨水丰沛时会顺着瀑布下泄,整个景观异常壮观。饱含碳酸钙的上部流水,沿着洞壁裂隙向下倾泻,倾泻过程中,水中的碳酸钙逐渐随水流沉积,形成了高10米、宽20多米的石瀑布。这是洞内最大的石瀑布,形似水流翻腾而得名“腾流瀑布”。现在,游客看到的只是瀑布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在洞内延伸着。

石壁上有一块天然形成的白色岩石,如一轮圆圆的明月悬在半空,下部一块状如天狗的钙化石,此时正抬头张望着天空,因此名为“天犬晓月”。桥的下面,是一处长约22米的“月奶溶潭”,里面是已形成约2.2万年的月奶石。月奶石的特点是外部坚硬,里面柔软细腻,主要成分由碳酸钙和碳酸镁组成,是一种稀有的矿物质,堪称国宝。抬头可见一尊南海观音菩萨在此看守着它,此景取名“观音看宝”。

洞内第三奇观为摄人心魄的“黄河瀑泻”,是洞内最大的石钟乳,垂直高度18米,直径3米,犹如黄河水顺流而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在红色灯光照耀下,又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中心大厅的东南侧是洞内第四大奇观—“龙宫竖琴”。它高10米,宽15米,由片石幔折叠组成,堪称国内洞穴第一幔。由于石幔的长短、薄厚不同,轻轻敲击,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来,有诗为证,“龙宫竖琴胜编钟,琼浆玉液石幔成,破阵还宫奏二曲,五湖四海庆太平”。二层最深处,距地面垂直高度78米,可至龙宫宝殿。面前两根粗细均匀的柱子,为栋梁之材,取名“擎天鸳鸯柱”,列为洞内第五大奇观。其前方闪光的石笋长约3.2米,碗口粗细,名为“定海神针”,想必脑海会浮现孙悟空大闹龙宫的场景。

第四大厅第七景区为“天国御园”,厅宽12米,长88米左右。一幅大型的立体版画呈现在面前,上面是一片高低不同的塔林,下面是千姿百态的石花,在灯光的照射下争奇斗艳,取名为“玉花千堆”。在洞顶上方,有一道天然形成的通风口,里面还有一根小石柱,景观取名“袖里藏针”。第八景区为“梅竹芳林”,在粉红色灯光的照耀下,石花如梅枝倒垂,洞内虽清寒,但春意长存。

龙女绣花台一石生三物

三四层洞穴因洞顶和洞壁上长满了晶莹剔透的石枝、石花、鹅管,所以被誉为“白玉长廊”。沿着长廊前行,“火树银花不夜天”,一步一景、美轮美奂,仿佛人间仙境!

石花洞中,由洞壁裂隙承压水沉积形成的大小石盾共计枚之多,堪称盾的王国。第三层洞穴中最大的石盾,高1.2米,直径2.6米,石盾晶莹剔透,如雕花玉砌而成,取名“龙女绣花台”。绣台上,龙女辛勤地穿针引线,纤纤素手将至坚至硬的顽石幻化成瑰丽多姿的朵朵石花,散落在洞穴的每个角落。洞顶上面是石钟乳、鹅管、石枝、石花生长最密集的地方,可谓“石花满挂”。第四层入口处,在长30米、宽3米多范围内,几乎都是悬挂在洞壁上的石花、石毛、石枝、石菊花,形成了形态多姿的各种石花景观。

位于第四层中部,在洞内凹陷池塘中,由滴水、飞溅水、停滞水共同作用沉积形成了“云盆景观”。从池塘析出的沉积物称“池塘沉积”,在池塘的水位线附近,由过饱和水中析出的碳酸钙边框,称为“边石”,可以指示过去水塘中水位停滞的高度。在水面上漂浮着几毫米的薄薄的冰片状产物,称之为“水钙膜或穴筏”。在水位线以下,结晶成各种形态的方解石晶簇和水下石葡萄,如穴珠、穴饼、池中晶花,形成了直径9米的云盆景观。

石花洞出洞口处,有一个滴水沉积形成的石笋,在石笋的顶部有三个不同石笋的滴水点。水中杂质少的,结晶慢的,石笋透明;水中杂质多的,结晶快的,石笋不透明。故有“一石生三物、物物皆不同”的美妙景观。如此高大的厅堂和精美的景观,得益于大自然在漫长岁月中的精心雕琢。

经过地质人员的勘测,石花洞地区的岩溶洞穴分布密度高,现已在石花洞附近地区发现了大小型溶洞36座,如万佛堂孔水洞、清风洞、张良洞、银狐洞等,真是鬼斧神工,天造地设!华北的地下迷宫—银狐洞水旱洞连通,次生化学沉积物形成的银狐、银兔晶莹剔透,巧夺天工。万佛堂孔水洞的“万菩萨法会图”是北京唯一的唐代石刻浮雕壁画,堪称石雕艺术的典范。唐人洞内镶嵌于石笋内的古人题字乃人类洞穴活动之见证,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异石奇景,再配上闪烁的彩灯,亦真亦幻,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光怪陆离的洞穴奇观无不令人赞叹叫绝、流连忘返。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邮局发行代码:82-联系+转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到此并未结束……

~~每天奉上不一样的文化北京盛宴~~

据统计

阅读到此的人

%都会做的事儿

就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tiliana.com/mtlfz/6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