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旨处死大将军,将军手下看后加了九个
古时候的君臣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臣既不能太有才,也不能太废柴,如果是这两种情况,仕途都会出现问题。太有才遭皇帝忌惮,太废柴皇帝又不会重用,所以当大臣的也是需要把握一个尺度,一个刚好能让皇帝满意,又不会引起猜忌的尺度。 历史上有很多大臣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个尺度,所以被皇帝猜忌,甚至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五代十国的郭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郭威原本是后汉皇帝刘承佑手下的一员大将,他为后汉立下了很多的功劳,但是因为功劳太高,遭到了刘承佑的猜忌。 他害怕郭威会仗着军队推翻他,于是他给亲信偷偷下了一道圣旨,要求他们把郭威干掉。不巧的是当时郭威在朝中素有威望,所以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郭威的耳朵里。原本郭威并没有起义之心,但是面对这种情况,他已经是无路可退,只好选择奋力一搏。 就在他打算出兵的时候,被自己的手下拦住了,他的这位手下就是我们熟悉的赵匡胤,也是后来北宋的开国皇帝。在赵匡胤看来,如果直接出兵,并不能保证郭威的手下的部队愿意跟着他起义,这样一来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了,万一出现了差错,他们的命就保不住了。 但是如果坐以待毙,最后的结果也还是一样。就在众人无奈的时候,赵匡胤想出来一个办法。他找人来在圣旨上加了几个字,并且让人在军中当中宣读圣旨。圣旨宣读完之后,所有人都选择跟着郭威起义,那么赵匡胤又是让人在圣旨上加了哪几个字呢? 这道圣旨原来写的是要杀郭威和柴荣,这两个人在军中的权力大,声望高,只要除掉他们,刘承佑就可以控制军队了。赵匡胤让人在后边儿加了一句:三千郭家军全部处决。别看只加了一句话,这一句话就彻底改变了这道圣旨的含义。加了这么一句话,就把郭威手下的部队和他们绑在一起了。 如果郭威起义部队不尽力,一旦起义失败,这些人也会因此受到牵连。所以他们起义并不只是为了郭威,也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安危。最终靠着赵匡胤的智慧,郭威带着部队成功地推翻了刘承佑的统治,建立起了后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tiliana.com/mtljz/8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去加油吧国内油价或迎来第九次上涨加满
- 下一篇文章: 聘朝九晚六带午休,保底绩效加奖金,还